台灣每人平均排碳量從1990年5.62噸一路增加至2012年10.95噸,
楊梅抽水肥
,幾乎成長一倍。這樣的成果,
台中搬家
,與政府的減碳目標形成強烈對比。台灣無視於氣候變遷威脅,
台南屋頂防水
,人均排碳量一路上揚,
桃園螺絲行
,一方面是政府氣候治理無方,
多層軟性基層袋
,另方面則是能源補貼產生的後遺症。據國際貨幣基金(IMF)調查,
台南汽車借款
,各國針對能源補貼的後遺症包括導致財政失衡、排擠重大公共支出、壓抑民間投資、扭曲資源配置、變相鼓勵浪費資源、擴大碳排放、降低對再生能源投資的誘因等;能源補貼的結果,
不良次級品
,高所得者受惠最大,
台南安平古堡
,也擴大貧富不均。IMF呼籲各國政府逐步取消不當能源補貼,
寵物美容教學
,讓能源價格反映成本,包括能源消耗對人與環境造成的傷害,如碳排放、空汙、塞車等外部成本。台灣的電價低廉,主要未納入相關外部成本,形同變相鼓勵浪費,亦扭曲資源配置,對比IMF羅列的後遺症,台灣都浮現了。低電價所形成的弊大於利,值得各界反思。反觀北歐,低碳生活並非住在洞穴裡的摩登原始人,北歐各國人均所得比台灣高,但過去20年來人均排碳量一路下滑,顯著低於台灣。節能減碳對某些人而言是苦差事,對北歐則是經濟轉型的機會,透過節能減碳提升競爭力,改變能源結構,推動綠色經濟。北歐許多城市訂定目標朝向零碳發展,這些目標有助於政策聚焦並推動城市經濟轉型,發展清潔科技產業,效果已立竿見影。當台灣不斷發展高汙染、高耗能產業,強烈依賴低電價、油價來發展產業時,北歐國家轉向附加價值高的清潔科技、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,不僅經濟成長了,同時降低碳排放。北歐的成功經驗顯示,經濟成長與排碳可以脫勾,做不做,完全在於政府決心。在民意的支持下,台灣是否要取消對工業電價的補貼與開徵能源稅,擺脫低價的迷思,也取決於政府的決心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