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忘來時路/12月25日-《平安夜》初傳唱

「平安夜,

行蹤監控

,聖善夜!萬暗中,

白藜蘆醇

,光華射,

男裝

,照著聖母也照著聖嬰,

背架

,多少慈祥也多少天真,

婚禮紀錄

,靜享天賜安眠,

中部靈驗財神廟

,靜享天賜安眠……」這首膾炙全球人口,

印刷

,撫慰世界人心的聖歌,1818年12月25日,在奧地利薩爾茨堡附近小鎮歐本多夫的聖尼古拉教堂,初綻樂聲飄揚,從此傳頌至今近兩百年。已經翻譯成40多種語言版本的《平安夜》,原先的德語歌詞出自教堂助理祭司約瑟夫‧莫爾,而由小鎮的音樂老師兼管風琴演奏者弗蘭茨‧格魯伯作曲。據說,當時聖誕節前夕,因為教堂的管風琴遭鼠輩咬損,破洞漏音,無法替聖誕節聚會讚美詩伴奏,莫爾急就章寫下歌詞,央求格魯伯趕快編譜成改用吉他伴奏的聖歌代替。格魯伯徹夜未眠,絞盡腦汁,所幸在彌撒即將開始之際完成。《平安夜》的誕生經過,以上的溫馨說法流傳最廣泛。但據電影《海神號》原著作者、美國小說家保羅‧葛里克調查考證,《平安夜》另有一番坎坷的身世。作詞者莫爾,1792年生,其實為士兵與女紅的私生子,父親早逝,童年因聲音曼妙,被唱詩班老師收為養子,就讀兩年神學院後,從事助理祭師。他創作《平安夜》歌詩,不久便沒沒無聞死去。至於作曲者格魯伯,1787年生,織布師傅的三男,喜好音樂,在小學授課,星期日兼職教堂管風琴手。兩人合作的《平安夜》曲譜,1818年首演後即消失無蹤。幾年過去,聖尼古拉教堂整修管風琴,發現無署名手稿,遂被當做佚名作者的地方民謠。1831年,德國萊比錫聖誕音樂會演唱《平安夜》,造成轟動,出版社搶爭發行樂譜,流行歐美各國。神奇的是,格魯伯依舊活在世上,事情傳至他耳中,出面澄清證明,謎團終於水落石出,才告真相大白。《平安夜》英文版本,1859年由佛羅里達州主教約翰‧佛里曼翻譯,中文版本則於五四時期出自華人傳教士劉廷芳之手。,

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, , , , , , 。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。

回應已關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