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少四壯集-歸途

留下葉里溫的公寓和斯帝潘那凡(Stepanavan)附近的老家,

高雄清潔

,妮琪和父母親及祖母匆促登上來自雅典的班機;最後一班從希臘飛來的免費班機,

塑膠噴漆

,也是他們最後一次離開前景渺茫、未來沒有希望的亞美尼亞的契機。留在老家的幾乎是所有的家當。家具、書籍自不用說,

桃園 清潔公司

,妮琪的鋼琴、玩具、樂譜,

浴櫃工廠

,一切的童年記憶,

會員卡製作

,也全部留在葉里溫的家裡了。妮琪的父親是機械工人,

關鍵字達人

,書讀的不多,

小額創業

,但蘇聯時期工人有固定的薪資和地位,這裡有他的朋友,亞美尼亞人、希臘後裔「旁提克人」(Pontiques)、俄羅斯人,這是他的家,他不想離開。男人總認為時局撐一撐就過了,不必大驚小怪。想離開的是妮琪的母親,她受過高等教育,是中學生物教師,想的比較遠;繼續留在少數族裔教育和福利都被刪減,工作權也受限制的亞美尼亞,孩子的未來怎麼辦?那是1992年,妮琪十二歲,他哥哥十四歲。除了衣物、證件,他們所帶走最重也最重要的,是家族的相簿。家族合照,是巴爾幹和高加索人至為重要的紀念物,不論哪個族裔,只要進去他們的客廳,都會看見掛在牆上的親人(甚至是旁系遠親的)照片,以及架上一本本包著絨布的精裝相簿。臨走的時候,老祖母葉卡特琳妮(Ekaterini,稱為「祖母」,她其實是妮琪的外婆)買了一把大鎖,鎖上斯帝潘那凡老家的大門,面對大山與峽谷的高原老屋建於1960年代,是這座山村最大的一棟,也是第一棟鋪設石棉瓦屋頂的房子。2011年四月,當我按妮琪的指示在山路盡頭找到這座漂亮、他們離開後就再也沒有回去過的紅磚老屋時,生滿鐵鏽的大鎖仍緊緊鎖著通往露台的大門。妮琪母親的家族在斯帝潘那凡曾是頗有頭臉的人物:她的外祖父亞歷山德烈(1984年過世)是會計師,叔祖父則是當地的小學校長。回到希臘以後,妮琪一家人很快就被分配到通往土耳其的邊界城市亞歷山卓波利斯(Alexandroupoli),父親仍是工人,母親的蘇聯文憑不被認可,便只能擔任按時計價的清潔工。希臘政府承諾的願景沒有兌現,返鄉的旁提克人只是加強邊防,補充邊境人口的棋子而已。直到今天,亞歷山卓波利斯仍聚居著希臘最大的旁提克族裔,他們吃自己的食物,用自己的方言、甚至俄語交談。他們被當地的希臘人視為另一個族群。如果以十二歲做為一條界限,之前的妮琪是亞美尼亞的希臘人,之後的她是希臘的亞美尼亞人。若童年經驗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,她其實更像一個在蘇聯生長的女孩,把莫斯科當成最重要的文化中心,以致她在離開亞美尼亞的十五年後,回去著名的Gitis(設在莫斯科的俄羅斯戲劇藝術大學)攻讀歌劇導演的文憑。留在亞美尼亞,他們的生活會比較好嗎?這點誰也無法預測。不過,從最基本的,也就是每人平均年收入3000多美元的數字來看,就算他們留在亞美尼亞,能分到的資源應該也相當有限。無解的現狀不是一兩個個體的案例,而是整個旁提克族群的宿命。,

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, , , , , , 。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。

回應已關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