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對台灣的喪葬文化並不熟悉,
塑膠再製粒
,只在大除夕的台北守過夜。父親過世,
鋼板防水
,台灣好友來澳門幫忙,
網路行銷公司台中
,說這裡的習俗比台灣「文明」多了。澳門的喪葬文化不用守夜唸經,
網路行銷公司
,遺體不能從醫院接回家,
廢塑膠回收
,不像台灣電影《父後七日》那樣誇張,
二手球磨機
,沒有戴著麥克風的專業哭喪女,
歐盟專利申請
,不用擲茭請示半天,
鋼板隔音
,頭七尾七等法事在葬禮上一併完成,就連紙錢兒的元寶式摺法,也比台灣的蓮花式摺法快捷多了。非常符合都巿人的生活節奏和經濟效益。話雖如此,不是過來人,不知道當中的荒謬。道士和親戚你一言我一語,要我時而披頭散髮,時而唱戲般哭爸,叫我在來賓前流點眼淚比較「好看」,忍受帶有嚴重性別歧視的排位順序……濃濃的鄉土味揮之不去。澳門人的喪葬傳統,看似文明簡潔,其實澳門歷史上不少大型衝突都和喪葬有關。1849年,當時的澳葡總督亞馬留強行在華人聚居的關閘一帶毀墳,沈志亮等人攔路刺殺總督成功,葡萄牙軍隊武力還擊,清兵傷亡慘重。近年鬧得滿城風雨的「墓地門事件」,正是政府高官涉嫌在回歸過渡期間,瀆職向家人批出早已禁止買賣的永久墓地。地小人多的澳門,好像走到哪裡都有墓地,葡人墓碑尤其設計精美,留下不少殖民地記錄,乃至「墓園遊」,變成另一種澳門深度遊的方式。我曾陪過好幾個外地詩人去尋訪葡萄牙象徵主義詩人庇山耶的墓碑,不少同事甚至在午休時間去墓園靜思散步。澳門星羅棋布的教堂,乃至地標「大三巴牌坊」背面,至今還藏著不少信教者的骸骨。「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,孝之至也。」喪葬文化,和城巿格局、人情世故、宗教風俗、殯儀產業、器官捐贈風潮等密不可分,細微至使用傳統還是電子輓聯,都可以輕易傷透家屬的心。同樣面臨墓地短缺問題的香港,政府近年卯足全力推廣海葬、花園葬、樹葬等新式殯葬,業界計劃將工廠大廈改建為私營骨灰龕,提供五星級管理服務,並試圖引進至同樣寸金尺土的澳門。孝是非常沉重、毋庸置疑、無從辯駁的負荷。魯迅學西醫,對愚昧的傳統恨之入骨,還不得不為著父親的離世,聽從巫術的指點。他在《父親的病》寫道,當年因為聽「精通禮節」的衍太太的話,不斷高喊「父親!」,讓父親在吵鬧中咽了氣。「我很愛我的父親。便是現在,也還是這樣想。」那個回聲,挾著無限悔意,貫穿了魯迅的一生。世人以為與文明相反的,是瘋癲,但在當代華人社會,它的對立面有時是演藝化的孝道。古代的繁文縟節,為的是維持封建社會的秩序;當代為的,不過是生者的顏面。把父母丟在養老院,到他們死後才去哭喪的「孝子」太多了,以致葬禮上強擠出來的眼淚公升數,對生者死者都近乎是殘忍的羞辱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