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路快感、名聲與責任

網路肉搜 易陷未審先判大眾媒體也報導這則新聞,

迪士尼內褲

,追蹤後,

高雄居家清潔

,放狗飼主說明自己的小黃狗習慣跳車散步,

肉毒桿菌瘦小腿

,現在好好的,

高雄單次清潔

,但因為網友鄉民不相信,

車內監聽

,飼主會等防疫局公權力單位出證明,才能還「肉搜正義者們」答案。到底狗是散步、被丟?飼主的話有人相信嗎?似乎不重要,網路搜索權力壓過真相,大家討論起鬨,事情快速淡忘。當前網路社交像是「一群人看影片聚在一起講話」的社會運動,對新世代仰賴手機連網過活的人們,資訊視野分不出線上與離線資訊,分不出真偽,「八卦存長遠,肉搜永流長」的氛圍,成為一股強烈的鄉民制裁力量。網友的討論與公憤,當然產生正向的公民(網民)制裁力量,然而,影片、連結、發言所引起的網路公審,直截了當,虛擬社群中的「當場」,就完成了懲罰,這樣的網路正義,能算正義?未審先判的危險,極容易變成網路霸凌,一種新型態科技化的「社群媒體霸凌」現象。網路上匿名隱私與言論自由,向來處於緊張對立關係,只不過,網民只從社群媒體中看連結資訊的態勢成形,傳統媒體守門的角色也轉變成迎合小道消息的連結,資訊在點選中,好的壞的消息就這樣亂數擴散,毫無節制。廣義的網路霸凌,透過社群的座標位置、相片標籤、影片連結,隨著讚的點擊,現代人思辨的能力弱化,搶著分享的資訊背後隱藏著告訴別人「我」在想什麼的企圖,淡淡的自戀中,有著強烈表達慾望,而揪出惡人不當行為的肉搜舉措,涵化為公益目的,而且大家逐漸都這樣認知,成為隱姓網路霸凌因子。影音真相 也有黑暗盲點而狹義的網路霸凌,隨著多媒體與科技的演化,字元簡訊早轉變成影片連結,智慧型手機也成為幫凶,透過網路散播,或是好友在虛擬成群的人數優勢,去綁架被孤立的對手。資訊自由流動,我們該怎樣面對狹隘與廣義的網路霸凌現象?隱性的網路霸凌雖出現在虛擬中,但數位紀錄會有不變的真理。家庭與學校在小孩從數位原生的白紙記憶體中,應該要不時更新、觀察、協助,甚至偶而跳進他們虛擬的世界,告訴他們網路名聲與負責任的重要,告訴他們臉書與line的對話,不是只為快樂按讚或嘲弄別人而毫沒責任,因為數位印記的病毒,有時候清也清不完。廣義的網路霸凌,或許對很多重度網路使用人來說,他們不知道自己已經掉入這樣「霸凌」的環境,因為媒體教育已經這樣訓練大家。但理想的線上秩序,應該是維持良好真實人際與虛擬社群的互動;影片的動力,有著一體兩面的效果,有圖有真相,還是會有黑暗盲點。分享資訊是一種減法藝術,分類好你的社群程式、族群、粉絲、摯友,謹慎你的肖像與座標,當你有這樣的警覺,你就可以做到想分享的就盡情分享的快感,減少不自主的霸凌檔案,讓數位雲端多些正向空間。(作者為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),

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, , , , 。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。

回應已關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