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先探投資週刊》謝金河:守株待兔努力找黑馬

《先探投資週刊》1886期

從新政府上任以來,

徽章

,台股只有五月卅一日那一天出現一一三八.六億的千億以上成交量,

貼紙

,那是因為當天外資買賣超都超過五○○億元,

貓咪外出籠

,六月四日周六台股單獨交易,

網站優化

,外資縮手,

行蹤調查

,成交量立刻減為二九七億。六月以來,台股成交量分別是一日七五六億,二日七七五億,三日六三七億,四日二九七億,及六日六一○億,六、七○○億成了台股新常態,代表市場人氣漸衰,台股指數卻仍居高不下,這當中靠了幾檔重量級權值股撐住大局。最重要的台積電在一六二元,幾乎是在歷史高價附近,最近大立光)從一七九○元漲到二九四五元,再加上台塑四寶、三家電信股,還有光寶科等重量級個股出色表現,台股加權指數仍得以站在八五○○點之上,所以量縮價不跌,代表了資金集中在基本面明朗的個股上。另一個國際因素是美國公布五月非農就業人數,數字出奇的差,這使得葉倫六月升息機率大降到只剩下四%,這使得國際股市出現系統風險機率大大降低,三大黑天鵝中的變數剩下英國脫歐公投比較具有殺傷力。目前道瓊指數逼近一八○○○點,費城半導體指數衝到七○九.五九,美國確定六月不升息,可望又給予全球金融市場有一個偏安的環境。全球股市暫時無風浪,台股也站在八五○○點之上,看起來姿態很高,但是量能持續遞減,是台股最大隱憂,這可能與新政府財政政策有關,上周日財政部突然針對我的租稅看法,在中央社發了一則通稿,標題是「財政部打臉謝金河」,我只好立刻回應。台股量縮,有一部分是產業的因素,與台灣企業的競爭力有關,但是租稅整死台灣股市也是顯著原因,這從證所稅開徵起,台股本來月成交量是二~二.五兆之間,逐漸萎縮到一.五兆左右,馬總統在開徵證所稅之前,一年證交稅收入在九○○~一二○○億之間,證所稅上路,證交稅縮為七○○~八○○億;換句話說,證所稅上路,政府唾手可得的證交稅一年就少了三○○~五○○億元,馬總統任內民調急速下滑也是從此開始。買賣股票被分為兩種人為了彌補失去的每年三○○~五○○億的證交稅收入,後來立委賴士葆、曾巨威、費鴻泰等三人又催促出一套健全財政方案,將所得稅率拉升到四五%、兩稅合一扣抵減半,再加二%二代健保附加費,這些制度都衝著股市投資人而來。這個健全財政方案,後來被稱為富人稅,這是造成台股不振的主要源頭。首先是這個健全財政方案拉大了內資與外資稅負差距,外資買股票分離課稅廿%,內資加起來是卅八.五%,雙方差了將近一倍,於是很多內資變成外資,結果愛台灣、沒有變外資的人,變相受到懲罰。同時,同樣買賣股票的投資人突然被區分成兩種人,一邊是低稅,一邊是高稅,在訴求公平正義的背後反而成更大的不公不義。尤其是最高稅率拉高到四七%後,台灣阻斷了全球優秀人才來台的就業之路,很多在台外資的薪資,甚至掛在香港、新加坡,人才不來,台灣創新之路也被阻斷,這是對台灣最大傷害。而對股市投資人衝擊最大的是,台股殖利高是台股優勢,但是台股量縮,多數公司配發高額股息,卻紛紛出現貼息狀態,根據《財訊雙週刊》統計,去年現金股息配五元以上的公司有一○六家,其中有六一家完全貼息,去年度整體上市公司除息後,股價從未回到除息參考價的公司有四六%。換句話說,台灣的投資人參與除權息,絕大多數是除自己的錢,卻必須承擔高稅負。台灣把股利所得併入綜合所得稅,最高稅率是四五%,又加二%二代健保附加費,兩稅合一扣抵再減半,形成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高稅負國家,同樣股利所得在亞洲國家,香港、新加坡都免稅,中國分成三級制,一個月以內持股課廿%,一個月到一年課一○%,一年以上免稅,南韓分離課稅一四%,日本廿%,台灣何德何能課全世界最高的稅?(全文未完)*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《先探投資週刊》1886期便利商店及或上http://weekly.invest.com.tw有更多精彩當期內文轉載(中時電子報),

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, , , , 。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。

回應已關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