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一種凝視-反杜邦運動30年之後

那年輕的警察害羞了,

長期看護費用

,愧疚說:「是啦,

精品咖啡

,阿伯。」那阿伯把手一伸,

DNA活化課程

,拉開了警察牽起來阻擋的手。那警察面對長輩不敢阻擋,

台南長期照護

,就放手了。阻擋的人牆拉開了一條道,

加拿大顧主擔保移民

,遊行的人群,就這樣走上街頭。誰都沒想到,美麗島事件後再不曾發生的街頭遊行示威,竟這樣開始了。從鹿港到彰化,從彰化到台北經濟部,到總統府前的「怨」字陳情,鹿港的抗爭不斷升級,最後終於迫使得杜邦宣布放棄設廠於鹿港。在這一切行動的中間,有一個人,一直走在最前面。他有一張方方正正的大臉,純樸厚道如土地公似的微笑,以及不知是正直還是憨直的個性,那就是李棟樑。那時節還是戒嚴時代,從事社會運動的壓力難以想像,可是他卻以其憨厚的個性承擔了所有人的責任。每次群眾要出門,他總是說:「你們不要怕,有什麼責任,就讓他們來找我。」可他也只是一個縣議員。當然那背後還有許多參與地方士紳、知識分子、地方漁會工會的頭人等等,才能如此有效動員,建立起深厚的情誼。反杜邦運動開啟了環境運動的契機,影響所及,各地環保運動抬頭:新竹李長榮化工、桃園火力發電廠、大潭鎘汙染、二仁溪汙染、恆春反核等,逐步擴散。各地環境問題終於受到重視。同時農民運動、勞工運動、學生運動、反雛妓運動、原住民運動、老兵返鄉運動等,各種自力救濟事件,相續出現,群眾走上街頭,訴求心中委屈,要求社會正義。至1987年底,蔣經國宣告解除戒嚴、開放黨禁報禁,終於解開台灣長年的禁忌。一個民主開放的社會,啟開大門。應該說,原本它只是一個地方性的環境運動,卻因此開啟台灣社會轉型的契機。事實上整個政府結構與政策也跟著改造。反杜邦之後,隔年,環保署成立,民間與政府協力整治汙染,逐步完備法令,從河川、空氣、水質、噪音等的政策制訂,到地方政府成立相關權責單位,執行實際政策,終於逐步改善台灣環境。此一過程,代表著汙染環境並非不可整治,關鍵是要有政策、有法令、有權責單位、有地方落實考核等等。要逐步落實做到地方,成為全民的共識,還真是漫漫長路。台灣能做到這一步已經很不容易了。而這一條長路,走到如今,也快30年了。有成果嗎?說起來還是有的。當年那五顏六色的二仁溪,聽說開始有一點彈塗魚出沒了,基隆河開始可以讓人划船,淡水河恢復了一些生機。但還是有一些地方,例如雲林一帶,汙染還在繼續加重。前一段時間,大陸播映了柴靜的霧霾報導,當時我曾和一北京知識界朋友談起,如果有可能兩岸應建立一個環境保護的經驗交流論壇,分享彼此的問題與整治之道。畢竟台灣整治的過程、面對的地方抗拒、遭遇的強大國營事業阻力、落實地方執行的困難等等,與大陸實在太像了。乃至於如何運用的環保力量,作為政府的後盾,去整治地方上的超級強權汙染工業,這些都是可以借鏡的地方。兩岸的環境脣齒相依,汙染同受其害,幫大陸早日脫離汙染,也是在造福台灣。(作者為作家),

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, , , , 。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。

回應已關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