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周三和周五上午,
不孕症保健食品
,台北市南機場夜市還靜悄悄的,
帝君斗
,藏身巷弄間的忠勤里樂活園地卻充滿歡笑聲。阿公阿嬤們緊盯投影螢幕,
精品濾掛咖啡
,一場保齡球體感遊戲正開賽,
靈魂藍圖
,只見銀髮阿公單腳穩穩站立、俐落滑動手臂,
桃園復健陪同
,姿勢一百的同時,
環保購物袋
,「哇!全倒!」螢幕上的球瓶應聲倒光。中午時間到,幸福廚房端出營養均衡的飯菜,76歲志工鄭阿嬤忙著布菜,大夥兒共進午餐,嘰嘰喳喳聊得不亦樂乎。見記者來訪,老先生老太太更來勁,還嚷嚷:「我們社區超幸福!」沒法出門的老人家也不怕餓著,志工會逐一把和平醫院量身訂做的盒餐送到老人手裡。離家而居 老人意願低我們能不生不婚,但無法不變老。試著想像,你的老後生活是什麼模樣?跨縣市移居到子女家?在安養院終老?2018年起,台灣老年人口將達14%,正式進入高齡社會,衛福部最新《老人狀況調查報告》卻顯示,近8成「準老人」(55~64歲)尚未規畫老年生活。老化海嘯即將襲捲台灣,專家學者頻頻呼籲,應努力延長健康老化的過程,「在地老化」與「活力老化」正是最佳應變策略。據衛福部調查,當生活可自理時,高達86%的老人不願入住老人公寓、老人住宅等機構;即使生活無法自理,仍有近57%的老人不願移居長照機構或護理之家,最大原因都是「無認識親友同住」。進一步觀察,老人自認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則是「與朋友聚會聊天」。99歲奶奶 樂當志工等不及政府的社區規畫,南機場社區早開始自救。南機場公寓是北市最早最先進的現代化國宅,50年過去,南機場不再是先進的代名詞,忠勤里約萬名居民中,老人超過15%。但他們可沒閒著,每周一打高智爾球,周三、周五是「美魔女與美魔男」強筋健骨作戰時間。忠勤里老人家活力十足,社區提供老人送餐、老人共餐、健康促進、生活復健、借書工作站等服務,從老到少的志工隊名單高達100多人,82歲的陳華虎是巡守隊總幹事,是一尾活龍,99歲的徐儲惠如奶奶是固定班底,身子硬朗時就串門子送餐去,遺憾的是,奶奶7日過世。日本藝術家 進駐創作今年10月,南機場還成為日本藝術家北澤潤的創作基地,社區居民和藝術家合力打造「太陽旅館」,將社區據點變身一日旅館,床單染布、燈罩製作、伙食都由志工一手包辦,別上可愛領結的阿嬤志工化身服務生,領著旅客推太陽能車認識南機場,收集的電力則供給客房用。55歲的方荷生任忠勤里里長長達16年,他觀察,社區人口密度高、弱勢族群比例多,社區缺什麼就辦什麼,今年還開辦「食物銀行」,集中外界捐贈的物資,居民則可透過弱勢免費點數或社區志工點數兌換需要的用品,米、奶粉、尿布、棉被等民生物資通通有。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所兼任教授吳淑瓊指出,北歐多年前率先喊出「在地老化」,透過社區外展服務,強調健康、安全與社會參與,讓長者在生活圈自然老化,「變老是人生必經階段,為何老後卻得離開熟悉環境?」國家政策 應重新思考社區支持網絡是在地老化的重要關鍵。老人健康時,社區有合適策略可促進社會參與、維持健康,讓長者成為「活力老人」。當老人逐漸衰弱,社區則提供照護復健等支援,延緩進入失能失智階段。但台灣面臨雙重困難,政府社區規畫不足,老人自我意識也不足,許多宅公宅嬤仍宅在家。面對巨大的人口結構改變,吳淑瓊提醒,國家政策必須重新思考,眼光也要往前看,確實了解「未來老人」的需求,有「健康老人」才能減少後端長期照護。吳淑瓊建議,社區支持系統應以生活圈為畫分,再透過社區據點外展服務,提供可近性高的硬體以及可享性高的軟體(如活動、課程)。「每個社區特質都不同,政府要因應在地需求去量身打造社區網絡,才能落實老人參與。」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