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東縣成功鎮是東海岸知名的漁村,
seo台中
,過去很多人來此買漁貨或柴魚。然而,
查封拍賣
,這幾年,
親膚
,愈來愈多人專程到成功鎮北方的一個小部落─比西里岸,
信用破產
,欣賞由部落孩子組成的鼓團「寶抱鼓」的表演,
舊屋翻新桃園
,見證部落重生的故事。比西里岸(Pisilian)的阿美族語是「放羊的地方」,
手工皂推薦
,走進部落可以看到一隻隻用漂流木製成的羊,
土城木工裝潢
,隨意擺放堤岸上,而堤岸的正對面就是每周末都有寶抱鼓演出的文化中心。鼓團藝術行政林筑涵說:「以前比西里岸是阿美族放羊的地方,我們的羊甚至還跑到對面三仙台。」目前部落裡沒有看到羊,但羊已成為比西里岸的象徵,處處可看到和羊有關的漂流木創作。放羊的地方 以社造找回生命力在《中國時報》與正聲廣播電台合作「新故鄉動員令」節目裡,主持人、作家劉克襄說:「曾經去比西里岸幾次,都被在地老人的故事,以及潛入海裡採集漁貨的經歷所吸引。」受邀上節目的林筑涵表示,如何連結過去阿美族的文化,讓部落更有活力,是當下最重要的任務,而寶抱鼓團則扮演火車頭的角色。劉克襄說:「寶抱鼓是部落的一大革命,以前大家只去三仙台,不曉得小路的另一端是通往一個小部落。」林筑涵指出,寶抱鼓讓部落的氣氛完全不同,尤其民國70幾年時,部落很多人到外頭工作就不再回來,空屋率至今仍有三分之一,在還沒有做社區營造前,這裡就是個廢棄的漁村、留不住人,連阿美族的傳統也快在這裡消失。山海課輔班 就地取材玩出創新鑑於部落傳統祭儀已經中斷40年,8年前,林筑涵的母親陳春妹成立三仙社區發展協會,希望透過社區營造的方式,凝聚部落的力量、找回阿美族的傳統文化,而照顧部落小孩也是協會的一大任務。陳春妹說:「部落很多孩子是單親、隔代教養,想透過協會把孩子聚集在一起。」於是她在部落找了閒置空間,從課後輔導開始,後來阿美族藝術家范志明和長住台東的非洲鼓專家孫達夫,突發奇想的用三仙台海岸飄的許多浮球做成鼓身、海岸線上的漂流木與山上的麻竹製成鼓座,再拿帆布當鼓皮,就地取材的鼓成了孩子們的新玩具,於是孩子們開始打著鼓學母語、唱起傳統歌謠,鼓隊自然而然成立。名家授鼓技 助青少年站上舞台陳春妹說:「因為浮球的阿美族語是PAW PAW,所以我們稱這個自己發明的鼓叫寶抱鼓。」6年來,寶抱鼓愈來越愈精緻,從當初的帆布鼓皮到現在是獸皮鼓皮,再搭配上孩子們的傳統服裝,寶抱鼓團只要一登場,總是全場的焦點。林筑涵有感而發地說:「傳統服飾已經在我們部落消失了好一陣子,因為寶抱鼓,我們重新穿上過去的衣裳。」孩子們的鼓風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呈現,早期在范志明和孫達夫的帶領下,強調部落專屬的節奏感,以不改變古調和舞蹈的方式呈現。後來在公益平台的贊助下,朱宗慶打擊樂團副團長何鴻棋每個月到比西里岸教孩子們打鼓,青少年的鼓藝精進,隨之而來的是愈來愈多表演登台的機會。苦悶有出口 表演能兼賺學費就林筑涵觀察,寶抱鼓給孩子們一個新的舞台,有些孩子在課業上或許不是表現的很好,可是當他們打鼓時,特別有生命力,似乎心中的苦悶、壓力都透過鼓聲來抒發。而鼓團有制度的訓練和記點獎勵的方式,在團體生活中建立了孩子們的生活教育與紀律。林筑涵說:「我們演出獲得的經費,有一部分是部落小朋友的教育基金,有幾個小孩是靠打鼓表演賺來的錢支付學費。」目前,寶抱鼓團和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合作告一段落,林筑涵認為此刻是沉澱的時候,應該尋找屬於部落真正的聲音。寶抱鼓團開始和部落老人學習,記錄他們的故事與過去的歌謠,把歌謠和鼓樂結合,打造更有比西里岸風格的表演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