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居台灣超過20年的台原藝術總監羅斌是荷蘭人,
高雄打掃
,從小從「玩」開始認識偶戲,
北部專業美甲
,「荷蘭的孩子很小就會拿手偶、布袋偶說故事、玩樂、交朋友,
美容椅
,一路陪伴成長,
茶葉供應商
,最後才可能引發興趣。」在他眼中,
相片書
,布袋戲是手工藝術最美的集合體,
極波拉皮
,「雕刻、服裝、配飾,
網路商店
,加上掌中芭蕾般的操偶技術與優美如詩的語言,只是現代看偶戲機會少了,要怎麼將這麼美的傳統保留?得從認識開始。」3年前,羅斌與妻子伍姍姍將這樣想法透過《台灣不見了—部落的故事,部落自己演》實踐。學童製偶操偶 母語演出他們帶著簡單的紙材、木料前進原住民部落小學,先請耆老、部落學校的老師提供部落故事,接著由劇團整理成15至20分鐘、適合演出的劇本形式。再請部落長者翻譯成族語,搭配適合的古調歌曲。最後,劇團帶著部落孩子從製偶、操偶開始,一路學著以母語、古調排練演出,認識偶戲也更親近部落文化。12月7日在台東劇場將有一場聯合公演。近年不斷下鄉演出的亦宛然,觀察到偏鄉學校藝術教育資源不足,執行長李俊寬表示,「偏校資源本來就少,微薄的鐘點費更難外聘師資,每次演出我們都能感受到孩子的熱烈反應,讓我們想要做更多、希望留下什麼。」送戲偶教材 向下扎根亦宛然今年展開「一卡戲籠送偏鄉」計畫,接受偏鄉學校申請戲籠資源,亦宛然則提供一個簡易戲台、6只布袋戲偶與教學講義、DVD,同時出動戲師辦理工作坊,至今有23所學校完成計畫。李俊寬說,這樣的計畫實行後,劇團得到很大的回響,很多學校甚至提出後續的使用規畫,如有偶劇社團的新北三芝國小、台南樹人國小,已將這套教材納入社團教學,澎湖的文光國中、台東的瑞源國中則將其應用在表演藝術課程上,新北市的雙溪國小也計畫要用來與在地長者互動。有了今年成功的經驗,明年亦宛然將繼續推動這個計畫,以50所偏鄉學校為目標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