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時報本周舉行「電纜與溼地可否共存—尋找環境維護與經濟發展平衡點」,
徽章
,由中時副社長張景為主持,
凹洞痘疤收縮毛孔
,邀請經濟部常務次長楊偉甫、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執行長林意楨、台科大電機系副教授蕭弘清、中興工程顧問經理蕭裕倉、和3M大中華區技術專家馬慶強與會。張景為說,
外遇跟蹤
,能源在台灣因為核電引起廣泛重視,
型錄印刷
,現在電塔、電纜通過溼地是否造成環境危害,
台中會計事務所
,也受矚目。林意楨形容,
植睫
,溼地就是「基因庫」,不僅孕育魚類、鳥禽等多樣物種,也能吸收二氧化碳,可說是地球的肺臟或是腎臟。尤其在台灣,溼地面積約占0.3%,更顯珍貴。楊偉甫說,台灣溼地上有85座高壓電塔,尤其溼地是提供地球生態與多樣物種的重要環境,在高科技的幫助下,的確是有能夠兼顧環保與經濟的做法。他說,現在通過溼地的電塔都是架空的,既定維護作業會避免大型機具進入,並怕施工便道會影響溼地,因此避開水流,使溼地的保水能力不受影響。蕭裕倉解釋,溼地以架空電纜線、使其橫跨溼地,會是衡量經濟和環保的折衷方式。如果電纜地下化、也就是在溼地下埋電纜,工程費用會比架空多出8倍,電廠負擔太大。若能透過科技,延長各電塔之間的距離,就能使經過溼地的電塔減半,會是目前最好的方式。馬慶強表示,電塔間離得以延長、數目減半的關鍵因素即是電纜材質。目前「陶瓷纖維芯鋁絞線」是最新科技,讓同樣長度電纜可以配送更多電力、且導線重量輕,不會因為風阻影響多條電線碰撞短路。對於溼地生態與經濟發展,蕭弘清說,現在許多民眾不相信公務員,台電不少員工都是台清交的高材生,腦筋不會差,民眾應該充分與公部門溝通,並加入環保團體討論,彼此找出最佳方式保育生態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