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光社區拆除,
斗六熱蠟除毛課程
,引爆社區住民與聲援人士的強烈反彈與抗爭!在公權力的怪手橫行之下,
祖先業力
,這一回,
希塔快速還債
,非止是都更案例中,
快速夾具規格
,關於居住環境的安置與家園記憶的失喪。最為引人爭議的界面,
電子看板
,應該是社會公共性如何在市民領域中,尋回主體性的問題。
這主體性如何被看待,是非常關鍵的一個重要環節。理由僅僅在於當公部門以「法」為一切的標竿,拋出「華光社區並未在眷村保存」的條款案例上,而且,還說出了「違建戶並未有居住權力」的規訓式話語時,等於在運用一套國族威嚴的馴化,面對無依無靠的居民。尤其重要的,隱藏在這國族規訓背後,並非安置程序的種種合理或不合理的議題。這些固然重要。但,更形令人憂心的則是國家與財團的聯結,打算將這市中心一片原本存在諸多庶民(眷村是庶民的典型)記憶的社區,從家園打造成高樓宅第,就算不是豪宅,也己離高級地段的房價炒作沒有太大的差距。
這是一個人道的問題?何止,可能更涉及的是:城市現代化想像下,如何剷除底層民眾居住權益;以及,城市記憶保存中被視作汙點的處所,如何復甦其空間意涵的重點。例如,環繞華光社區那堵台北監獄的舊城牆,就有歷史斷面的深刻內涵,這恰考驗著一切以經濟發展掛帥合理化拆除違建的公權力,如何衡諸自身的強制性行動。
最近,眷村文化保存的公共面,歷經折衝再次浮上檯面。監察院針對此議題,在四月份召開多場諮詢會議,可見一斑。可惜的是,公部門在城市更新與城市記憶保存兩造,經常出現的矛盾,便是無法抵拒以創造市場產值為優先考量的前提!也因此,華光社區抗爭民眾與團體,以「金雞母上的遺民」來自況,無異生動的寫照。
如果,華光是眷村違建定義下的遺民,那麼,比較幸運地在歷史推衍的浪潮下,終而步上保存道途的眷村,又將如何以舊舍及滄桑地景,來訴說自己的故事?以北投「中心新村」為例,做為台北市眷村聚落保存的文化想像,它深具地形地貌及文化歷史的有機展延性。非止是新北投創意街區中處於「後街」風景的一環,且歷來有跨越閩南/平埔原住民文化/外省族群記憶的動能。並將形成台北市內眷村活保存的一個案例。只是,此一立意,從聚落保存出發將如何與居民生活的有機性聯結,勢將是考驗台北城市文化治理方針的重要關卡。亦即,拆違建眷村以服膺於財團圖利的市場取向政策,一旦成行,長達數十年之久以經濟指導文化的主流思惟,是否將依此原則,在眷村文化保存上,仍以產值的勝出來衡量文化的價值,是民眾繼續監督總體施政的要點。
二○一一年,筆者主持的「差事劇團」於中心新村,以市民參與的方式,在該社區推出《眷鳥歸巢》戲劇演出。《眷鳥歸巢》中的「眷」字,其既有歸屬的意涵;亦有「倦」的諧音。為何是既期待歸屬卻又深感倦意呢!一言以蔽之,即流離失所的寫照。從這樣的觀點,才得以真正映照:歷經國際冷戰/國共內戰的衝擊下,眷村居民的如何以戰士及眷屬的背景鋪陳安居、成家、立業、生子的情節。最終,才是「眷鳥」得以在一九八七年宣布解嚴後,步上返鄉之途,在探親的和解中,相繼得知老輩凋零的辛酸歷史。
就「中心新村」而言,眷村聚落保存有別於都市因地景更新或地價上漲而迫遷的諸多狀況。遷移之後的眷村,除了重新在舊址安置眷村老舊房舍之外,另有希冀保存原有眷村地貌、景像、人文記憶的現實須求及文化想像。這個活保存的計畫,與其提供了我們懷舊及浪漫的竹籬笆想像;更殷切地推促我們如何面對因城市歷史的翻轉,而失去居住權益的華光眷戶,是如何被寫進城市的廢墟史中的。
當然,這不會是一個以「金雞母」來自詡城市產值的政府,在新自由主義的資本輪盤上在意的章節;卻是一個有信心的城市,在面對眷村原本便是社會住宅時,反思城市發展的代價,並在流離失所的章節中記上一筆,引以為戒的。因為,拆掉的何止是記憶的回首;更多是《眷鳥》流離失所的生命故事。(作者為差事劇團團長),